2025年6月30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主办的高校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提升研修班正式开班。本次研修班邀请多位专家以“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模式,系统化引领教师熟悉人工智能常用工具和技术,助力提升我院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本次研修班为期5天,教务处处长高雪霞和学院所有教师参加了本次深度研讨。
研修班开班仪式由学院院长茹蓓主持,教务处处长高雪霞致辞。高雪霞强调,为落实《河南省“AI+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文件精神,要明确本次培训目的,并对本次培训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以空杯心态,不断学习新技术充实自己;二是要去主动学习,以协作姿态共促成长;三是要有责任担当,辐射引领。茹蓓介绍了举办本次研究班的背景及必要性,对与会教师提出要求,希望大家珍惜此次学习机会,认真培训,切实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及科研中,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本次研修班旨在通过“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一体培训,提升教师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工具的研发及应用能力,使教师具有人工智能通识教学能力以及具备培养兼具AI素养与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研修班邀请了多位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系列专题讲座。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AIGC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特聘专家讲师李卫锋高级工程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变量:模型与算力和“浙大先生”智能体平台等讲座。由人工智能时代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资料等背景介绍开始,主要从大模型、算力、智算行业生态和大模型的行业应用四个方面展开。李卫锋老师在人工智能三要素算力、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平台和应用,构成了新的人工智能应用的技术支撑,同时介绍了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应用案例“浙大先生”,强调了垂类模型在未来的重要性。他的分享深入浅出,不仅帮助老师们理解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要素,也为“浙大先生”等人工智能前沿应用如何赋能高校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河南理工大学芦碧波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新机遇:思维、要素、能力和图像视频智能处理与科学研究案例剖析等讲座。芦碧波教授首先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新机遇,强调了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把握关键要素,提升个人能力。他详细阐述了图像视频智能处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了图像视频智能处理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实现方法在实战操作环节,芦碧波教授亲自带领教师们使用AI工具,通过实际操作,教师们不仅掌握了AI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还深刻体会到了AI技术在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芦教授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完整过程,为大家展示了课程各章节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并带领教师实际操作AI工具,分享了他宝贵的实战经验,使教师们更直观地感受AI赋能教学的魅力,并对人工智能通识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河南理工大学张建春老师做了题为大语言模型与智能体在智慧办公中的应用的讲座。该讲座深入探讨了大型语言模型在智慧办公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智能体如何助力提升服务。随后详细阐述了智能体在智慧办公场景中的具体应用案例。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与会教师们对大语言模型与智能体的应用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此外,多位骨干教师也进行了授课。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李林涛老师首先分享了前期对人工智能通识课调研的成果,内容涵盖课程建设背景、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目标确立、模块设置及特色打造等。黄中杰老师详细介绍了大模型的基础概念、核心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以及社会影响与伦理等,带领大家以实际案例操作实践;钟潇柔老师分享了AI文档处理、智能会议纪要生成等多项办公增效方法,提升教学和办公管理效率;赵德芳老师深入探讨了AI多模态功能在教育、商业和科研领域的应用,她以DeepSeek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在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为切入点,重点展示了AI绘画、AI视频生成工具、虚拟数字人、AI出卷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研修班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院在推动高校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提升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各位专家的讲座和实战经验分享精彩纷呈,让教师们受益匪浅,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AI赋能科研、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学院计划定期举办类似活动,不断更新培训内容,邀请更多领域内的专家参与,形成持续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同时,学院也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